悦享书萃︱(四十三)湘潭司法行政青年高翔与你一起分享《山月记》
湘潭市司法局 xtsf.xiangtan.gov.cn 发布时间:2024-09-02 09:55
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,以写中国题材见长的作家为数不少,而中岛敦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之一。《山月记》一书中收录了数十篇他的短篇佳作,其中大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故事。他运用中国古典题材,巧妙地将中国古典汉儒文学与西方思想启蒙解放结合起来,在书中探究人性幽暗与自我存在,其每一则短篇故事中都表达出了对人性与哲学的思考。
“我深怕自己并非美玉,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;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,故又不肯庸庸碌碌,与瓦砾为伍。”——《人虎传》
在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,我被深深触动,一种不能言明的沉重感油然而生。故事中的主人公李征,才华出众却自视甚高,他看不惯官场的阿谀奉承、尔虞我诈,而选择了辞官回家;想要成为流芳百世的诗人,却又不投师拜友、切磋技艺。同时,他又不甘于庸碌,不屑于与凡夫俗子为伍。久而久之,怯弱的自尊心、妄自尊大的羞耻心成了他身体里的猛兽,让他逐渐丧失人性,成为了夜间吃人的猛虎。一天夜里,恰巧多年前的好友路过山林,唤醒了他最后的人性,两人交谈许久,然而此时的醒悟已经太晚,他已经无法回到当初了。在“月亮”与“六便士”的抉择中,李征最终败给了现实,败给了自己。
“美玉”与否,是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性——害怕自己没有价值而不愿意为实现梦想付出必要的努力,同时又无法忍受平庸的自己而不甘心与“瓦砾”为伍。或许这是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都会面对的心理挑战。“任何人都是驯兽师,而那野兽,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”,与其怀疑、内耗,不如坚定自信,尝试克服自己。世界本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,要相信自己有所价值。
“毁灭,终有一天会到来,然而在此之前,智慧也好,爱情也罢,各种美好的事物依旧在尽情绽放。”——《悟净叹异》
我是什么,世间万物缘何而生,世界的意义是什么。在中岛敦笔下,悟净不爱说话,是一个思想者,思考着很多其他妖怪不会去思考的事情。在流沙河里,他追寻“为什么”而到处拜访“高人”,想要获得幸福,然而随着一次次拜访,他却越来越困惑,越来越忧郁。直到机缘巧合之下受到南海观世音菩萨点化,方才解脱。菩萨让他跟随三个自东土而来的僧人前往西天取经,在此过程中,悟净逐渐解惑,感受并学习到了三藏法师的豁达。
我想悟净的这些困惑,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。一味地寻找意义,追求幸福,想要一个满意的答案,结果却往往越发困惑,深陷其中,甚至走向虚无主义。其实有些事情不必想的太清楚 ,很多“答案”仅靠单纯的思考是无法获得的,不如先去行动,思来想去中反倒可能流失了机会,得到的只有悔恨。想不明白的不妨且随他去,想要做的不妨尽力去做,无问对错,落子无悔,念头通达。
“饥饿、严寒、孤独之苦也好,祖国的冷淡也好,自己的艰苦守节不为人知的确凿事实也好,对于这个男人来说,都不是令自己改变生平义节的‘迫不得已’的事情。” ——《李陵》
在《李陵》一篇中,中岛敦以“述而不作”的笔风在该篇中记述了李陵、司马迁、苏武三人的命运,几乎是完全遵从了史实。但中岛敦却仿佛能够走进李陵的内心,借助这些史实将那些人性中的丑陋与美好,悲悯与残酷,无奈与抗争,一一铺陈开来。李陵那无法被善待的赤诚之心在“迫不得已”之下于北地中迷失,自身走向了无法回归的绝境;而苏武在被俘虏并遭受背叛之后,依然心归汉朝,即使希望渺茫、孤独饥寒,也依然坚定。在李陵与苏武交谈之后,他感受到了苏武惊人的意志,悔恨于自己的动摇。
与苏武那不求结果的赤诚相比,李陵曾想取单于首级,却担心即使达成,自己难从匈奴逃走,还担心消息传不到汉宫。因此最终李陵在“迫不得已”中降于匈奴,而苏武则回到了汉朝。他将困苦,潦倒,酷寒,孤独全都付之一笑,这样的气节背后是何等惊人的意志,不计结果,只为初心。
青年人或多或少会经历书中的那些困惑与痛苦,也确实会有“内耗”的时候。只有认清自己、落实行动,才能摆脱彷徨。在面临内耗的时候,我们要相信自己的价值,告诉自己先行动起来,不必那么在乎一时的结果与得失。网上有读者评价《山月记》专治“纠结虚无症”,能够有效应对内耗,若有此类困惑,不妨读一读吧。
- 全部留言
- /
- 评论
- 有用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