悦享书萃丨(六十九)湘潭司法行政青年梁春燕与你一起分享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

湘潭市司法局 xtsf.xiangtan.gov.cn 发布时间:2025-05-29 08:22

  汲取奋进力量,践行初心使命

  ——读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有感

  在党校学习间隙,有机会全文阅读了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,让我深受触动与启发。书中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在梁家河的奋斗历程,那是一段艰苦卓绝却又充满力量与担当的岁月,让我从中汲取到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,就其中感受最深的三个方面与大家共享。

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坚强意志力

  直面生活困难

  知青陶海粟在采访中提到“习近平和雷氏兄弟的父辈都是党内残酷斗争的牺牲品,当时都被关在监狱里。去延安之前,习近平已确定要被送到少管所,只是因为当时少管所人满为患,让他先等着”。知青戴明也提到,习近平总书记自己也曾回忆说“在去延安的专列上,我记得很清楚,那是1969年的1月份,全部都哭啊,那整个专列上没有不哭的,就是我在笑。当时车底下我的亲属都说,你怎么还在笑啊?我说我不走才得哭啊,我不走在这儿有命没命我都不知道了,我走这不是好事吗?你们哭什么呢?所以他们是破涕为笑。”

  后来到梁家河插队,习近平总书记自己总结又面临“四大关”:跳蚤关、饮食关、劳动关、思想关。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,年仅15岁的他选择与梁家河的百姓同吃苦、同劳动,甚至更加积极主动参与生产劳动。知青雷平生提到,1974年初春,习近平带领村里人打井时“率先跳到冰面上,用老䦆和镐头使劲一下一下挖”,村民武玉华朝大家喊“你们看,习书记都已经下去了!他是外面大地方来的知青,都这么能吃苦!我们给自己家里修坝,咋能不出力呢”,村民都被带动了起来。面临残酷的政治背景和入党入团的艰难,“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,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”。青年的习近平完全没有退缩也没有放弃,而是选择了坚持,选择了奋斗,选择了为人民服务。

  在当下,我们也会面临各种生活中的暂时困难。或许会遇到工作压力大、家庭责任重的情况,或许会遭遇一些挫折与不如意。但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告诉我们,困难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被困难吓倒。面对困难,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,坚定信念,咬紧牙关,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克服。将困难视为成长的契机,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,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。

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

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

  树立正确政绩观

  知青雷平生提到,“近平当了村支书以后,他真正发自内心地想要带领村民改变梁家河的面貌。”为了解决村民吃青菜问题,他“给中国农业科学院某个研究所写过信,希望他们在粮种、菜种方面给予一些帮助”“收到种子后,专门拨出一块地来试验种植。那些菜产量还可以,村里人分过几次,大家都吃的很好。”他带领村里人打井“不但解决了前队社员吃水的问题,水量也足够浇地用,生产和生活都顶上用了。”村民梁玉明提到“近平在四川学了不少技术,还从四川带回来一个技术员,在他们两个的指导下,我们就建起了沼气池。当时我也和大家一起修建沼气池,带着一些人负责打石头、接石板,石板接起来套出沼气池的原型来。沼气池一修好,就解决了我们的燃料问题。沼气可以点灯,可以做饭,社员们都很高兴。以前做饭就要打柴,社员又要劳动,还要打柴。有了沼气,就不用费那么多力气去砍柴了,社员高兴极了,都说:这沼气可算是解决了咱祖祖辈辈烧柴的大难题啦。后来,省里在我们梁家河村开了一个沼气现场会,在全省推广。很快,沼气就普及到了全省,给全省很多地方的农民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便利。”此外,习近平总书记还带领村民办了铁业社“解决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”、打了5大块坝地“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”、“他还办了一个代销店,方便村里人购买日用品”、“还办了一个缝纫社,解放妇女劳动力。”

  村民梁玉明总结“近平当书记不到两年时间,办沼气、打井、办铁业社、种烤烟、办代销店,还搞河桥治理,打了5大块坝地,给我们村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,直到今天,我们村里人还在受益。”可见,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,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七年。他带领群众打井、修淤地坝、修梯田、建沼气池,改善生产生活条件,他关心群众的疾苦,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困难,他与群众同甘共苦,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。

  当代青年干部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,树立正确的政绩观。政绩不是体现在数字的增长、项目的多少,而是体现在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上。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,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。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中,我们要更多关注群众在法律层面的需求,比如加强对基层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,让群众知法、懂法、守法;优化政务服务流程,提高办事效率,让群众办事更便捷;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,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,才能称得上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。

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公平公正办事

  践行法治理念

  村民石春阳讲述的习近平总书记分粮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。石春阳说“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,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、敢于担当,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,群众需要什么,他就干什么。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,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。”

  石春阳提到,“近平刚当梁家河村支书的时候,我们村里接到上级分派下来的一批救济粮。粮食到了村党支部,大家都很高兴,但到了分粮食的节骨眼上,谁都说自己家困难,谁都想多分一些粮食。不是我们村里的人不实在,而是因为那时候确实太穷了,涉及填饱肚子的问题,谁也不会谦让的。村里人开会商量这个事,说着说着大家就吵起来了。近平说:‘都别嚷了。咱们现在就到各家各户去看,究竟谁有多少粮食,都看得清清楚楚。谁该多分,谁该少分,不就一目了然了吗?’近平说完就站了起来,带领大家到各家各户去看,看每家有多少粮食,当众记录在册。从夜里10点多,一直看到凌晨5点,把各家存粮的情况第一时间都弄清楚了。散会的时间和到各家各户考察的时间是‘无缝对接’,谁也没有机会投机取巧,想要当众跑回家,把粮食藏起来的机会是没有的。看完以后,谁家粮食最少,就给谁家。大家也就没得说了,这是最公正的解决办法。”习近平总书记一家一户地考察,确保每一户的粮食分配都公平公正,没有丝毫偏颇。这种对公平公正的坚守,体现了他严谨的处事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。

  在法治建设中,公平正义是核心价值追求。作为一名司法行政干警,我们肩负着推动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。在工作中,我们要严格依法办事,无论是把关政策文件,还是处理具体案件,都要以事实为依据,以法律为准绳,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公平公正。要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,防止权力滥用,维护法律的尊严。同时,我们还要积极弘扬法治理念,让公平正义的观念深入人心,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,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。

  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不仅是一本讲述历史的书籍,更是一本充满智慧与力量的励志之作。它让我们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成长历程,也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所蕴含的宝贵品质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干部,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意志力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公平公正办事的态度等诸多高贵品质,将其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,为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,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篇章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。

 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相关解读